本文有746个文字,大小约为4KB,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请您阅读。
人民网芜湖9月15日电(记者汪瑞华)到2025年,引入20家以上低空领域研发制造龙头企业、国产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90%、在市域范围内布局30个以上临时起降场地……
9月15日,在2023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召开之际,《芜湖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对外发布,《方案》明确,力争到2025年芜湖市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300家,低空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成为城市发展强有力的增长极。
安徽是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近年来,芜湖市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早在2013年,芜宣机场和航空产业“落子”湾沚区,就拉开了芜湖市低空经济发展的序幕。
《方案》从产业培育、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育、示范引领等六个方面,对芜湖市未来三年的低空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旨在加快形成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生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通航产业基地和区域服务中心。
《方案》提出,聚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强产业培育,建立产业招引、产业发展、产业保障三个体系,完善低空经济产业图谱,提供整机生产制造能力,拓展通用飞机维修业务,形成完备的产业循环系统。
到2025年引入20家以上低空领域研发制造龙头企业,培育10家以上在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整机产品和通用航空整机制造龙头企业,并壮大发展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同时,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核心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进一步提升整机产品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产业化规模和效益,建立低空经济研究院等一批技术创新平台。
到2025年在航空整机、航材、主控芯片等方面,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国产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90%,并新建五家以上低空经济领域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平台。
根据《方案》,芜湖还将聚焦低空飞行保障和低空多场景应用。到2025年,在市域范围内布局30个以上临时起降场地,1—2个固定运营基地,5个以上航空飞行营地,且低空智联网实现主要建成区飞行监控导航全覆盖。
产业要持续,人才是关键。
《方案》明确,加强低空人才引育,每年引进重点航空领域所需的关键人才100人以上,重点引进飞行、机务、运行、空管等专业技术人才,拓展产教融合办学新模式,创新校企院所合作新模式,鼓励组建形式多样的低空领域研发中心、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应用研究机构,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机会和空间。
在产业引领示范方面,《方案》指出,加强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推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等试点示范创建,形成政策叠加效益。同时,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为低空产业注入金融活水。
根据《方案》目标任务,通过“六位一体”的推进格局,力争到2025年芜湖市低空经济实现内涵式发展,高质量提升,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300家,低空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成为城市发展强有力的增长极。